收新车时还二手车纳贿数额如何计算
创办宗旨
传播刑事范围理论热门,推荐办案实务经验方法
总结类案裁判规则要旨,权威解析最新法律法规
详细分析热门疑难问题,按期发布两高指导案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作用与功效。
收受汽车作为纳贿的一种方法较为容易见到。实践中,纳贿人先后收受同一行贿人两辆车,且在收受新车时归还了二手车,对于这两次行为怎么样定性,纳贿数额怎么样计算,存在不同认识。笔者在实践中遇见如此一块案例。某局局长张某同意企业主王某的请托,借助职务之便在工程承揽方面为王某企业提供帮助。
2019年9月,张某收受王某所送价值41万元的A轿车一辆。
2021年9月,王某得知张某喜欢越野车,又购买了一辆价值25万元的B越野车送予张某,张某同时将A轿车归还王某。经鉴别,2021年9月,A轿车价值32万元。两辆车均未变更登记到张某名下。对于张某收受两辆车的行为定性及纳贿数额怎么样计算,存在四种不认可见。
第一种建议觉得,张某先后收受王某两辆车,有具体请托事情,有双方达成的合意,张某归还A轿车的行为是纳贿既遂后对财物的处置,为退还行为,不影响对纳贿事实的认定。因此,收受两辆车均认定为纳贿既遂,纳贿数额为66万元。
第二种建议觉得,张某在可以支配用两辆车的状况下,却在收受B越野车的同时归还A轿车,从主客观相一致角度讲,其主观上只想占有一辆车,应认定收受一辆越野车为纳贿既遂,纳贿数额为25万元。对于收受A轿车的行为,鉴于A轿车的权属并未发生变化且两年后予以归还,应评价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汽车。
第三种建议觉得,张某在可以支配用两辆车的状况下,却在收受B越野车的同时归还A轿车,从主客观相一致角度讲,其主观上只想占有一辆车,客观上应认定其收受了A轿车两年的用法价值和一辆越野车,纳贿数额为A轿车购买价41万元减去退还时鉴别价值32万元,再加上B越野车价值25万元,为34万元。
第四种建议觉得,张某收受B越野车同时归还A轿车的行为,主观上是占有一辆车的故意,客观上是以旧换新的折抵行为。因此,应认定收受A轿车为纳贿既遂,纳贿数额为A轿车的价值,再加上收受B越野车时A轿车与B越野车的差价。鉴于A轿车当时的鉴别价值为32万元,高于B越野车25万元的价值,因此,纳贿数额仅认定为A轿车的购买价值,即41万元。
笔者同意第四种建议。
第一,关于退还A轿车行为的定性问题。依据“两高”《关于办理纳贿刑事案件适使用方法律若干问题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有关规定,国家员工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准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纳贿;国家员工纳贿后,因自己或者与其纳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纳贿罪。本案中,对于张某收受B越野车的同时归还A轿车的行为,第一在时间的长久性、主观的占有性与无阻却事由上来讲,不是准时退还的行为;第二从退还的时间点和缘由上来讲,也不是为掩饰犯罪而退还的行为。张某在收受B越野车的同时归还A轿车,从客观事实剖析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可以判断张某主观上没同时占有两辆车的故意,且王某也同意了张某归还的A轿车,因此第一种建议觉得收受两辆车纳贿既遂不符合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同时评价归还A轿车为退还行为,也不符合《建议》的有关规定。
第二,关于权属未变更是不是影响纳贿认定的问题。依据《建议》规定,国家员工借助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房子、汽车等物品,未变更权属登记或者借用别人名义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的,不影响纳贿的认定。本案中,张某收受A轿车后本人一直在用,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无后来再收B越野车的行为,也不会有张某主动归还的期待可能性,因此,其行为应当认定构成纳贿。因此,第二种建议将收受A轿车的行为评价为违纪,显然不妥。第三种建议认定收受A轿车的用法价值,也存在认定不全方位问题,并且将车的用法价值认定为纳贿对象与本案中张某与王某达成收受A轿车的合意,张某占有并用该车两年之久的实质状况不符。
第三,关于纳贿数额的认定问题。实践中可参考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曾公布的朱某某纳贿案,依据该案状况,2003年4月,朱某某向汤某索要价值17万余元C轿车一辆,2007年十月,朱某某需要汤某将C轿车更换为一辆价值27万余元的D轿车,当时C轿车鉴别价值为7万余元。最后认定朱某某该笔事实的纳贿数额为,C轿车加上D轿车与C轿车的差价,共计37万余元。此案例中,纳贿数额的计算办法事实上认定朱某某收受C轿车既遂,同时,用C轿车更换D轿车的行为是一种折抵行为,应将换车差价计入纳贿总额,是对行为综合全方位的评价。因此,本案中,在全方位、客观评价收受两辆车事实的基础上,笔者觉得,第四种建议最为合理,认定收受A轿车的行为为纳贿既遂,同时,因2021年9月归还A轿车时,A轿车的价值高于B越野车,所以,纳贿数额仅认定为收受A轿车时的价值41万元即可。
综上,笔者觉得,对收受同一行贿人两辆车,且收受新车归还二手车的行为,在行为定性及纳贿数额认定上要充分体现刑法的谦抑性,综合考虑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实事求是予以认定。
引使用方法条
中国刑法